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北京陈经纶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

《论语》练习37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

《论语》练习33

2020北京各区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2020北京各区高三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议论文标杆文

2020北京西城高三期末作文议论文例文

2020北京各区高三期末古诗鉴赏汇编

2020北京各区高三散文阅读汇编

2020北京期末高三各区作文、微写作、语言运用汇编

2020北京高三西城区期末记叙文例文

2020北京高三期末丰台区议论文《我看流行语》例文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议论文标杆文(最全版)

2020北京各区期末《论语》习题汇编

2019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论语》习题汇编

2020北京各区期末《红楼梦》6分试题汇编

2020北京高三各区语言运用题6分汇编(最无聊的新题型)

《论语》综合练1—6


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清华附中高三(下)统练语文试卷

2020学年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北京市2020高考高三一模试题门头沟、平谷、延庆文言文汇编

北京市延庆区2020年高三模拟考试试卷语  文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0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平谷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考64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统一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校正版)

(含答案)密云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2020年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顺义区、通州区2019年高三学生综合素质展示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朝阳高三6校4月联考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清华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论语》练习36

2018-2019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清华附高三语文统练试题2020 年 4 月 22 日

2019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年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语文

顺义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统练语文试卷

2020北京房山高三一模语文

2020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性一模测试语文(含答案)

丰台区2020高三语文第二学期一模语文

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下)一模试题语文

2020年西 城 区 高 三 二模语 文试卷及答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0年(13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论语》《红楼梦》

2020年(13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语言基础运用

2020年(13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微写作、作文

《论语》练习39

《论语》练习40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0北京八中高三(下)自我检测(二)语 文


海淀区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性练习议论文标杆文

北京市东城区2020届高三一模范文

2020年北京高三朝阳一模作文范文

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一模标杆文(议论文)

2020年北京市高三西城一模议论文范文

2020年北京市高三西城一模记叙文范文


2020年(14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0年(15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

2019北京101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

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文言文汇编(教师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丰台区2020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语文试卷

2020北京海淀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陈经纶中学高二(下)期中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医子午流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最具特色的宝贵理论。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子午流注理论,就是把一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对应人体12脏腑的气血运行,在不同时辰中,人体气血首尾相衔,循环流转,盛衰开合,十分有序。具体来说,所谓“子午”是以子、午两个时辰代指整个时辰,“流”是指流动,“注”则是灌注的意思。

现代时间生物学已经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在源远流长的中医临床实践活动中,子午流注的学术理论伴随着它独特的临床疗效而被肯定并流传下来。同时,中医的经络、穴位已经被西方发达的现代检测技术确认,并且发现经络确实是“活”的,象流水一样具有“走向”性,这与中医所说的子午流注学说恰恰相符。

今天,子午流注理论尽管式微,但在中医临床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根据子午流注理论,通过对人体内部活动节律性的认识,中医总结出择时用药的重要性,认为给药时间与疗效高低及毒副反应的轻重有密切的关系。临床可根据不同药物的药性特点,按照脏腑经络的盛衰及气血运行的生理时钟,择时用药。当药物的药性特点与人体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相同步,也就选择了病人的最佳用药时间给药,就会使药物充分发挥药效,病情就会更快好转,从而获得药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凡是需要借助人体阳气来扶正祛邪的,如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方药,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心率过缓者或心率过速者可在午时服药。凡需要借阴气祛邪的,如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镇静安神,定惊息风,清热解毒等方药,宜于午后或傍晚服用。临床证明,寅时(3点—5点)肺经旺,有肺病的,如剧咳、哮喘,寅时给药比白天服药效果好。皮肤病人的外用药晚上用药比白天用药效果显著。昼阳夜阴,用滋阴药治失眠不寐,入夜时服用效果佳。若分为早晚两次服,不但夜里睡不好,白天精神也不好。服用解表药时如病情不是急症,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给药,顺应阳气浮升有助于药力驱邪祛病。而泻下药则遵“日晡人气收降”之论,入夜前服用。

又如子午流注抗癌疗法,也是利用了这样的理念。在治疗上,强调因时、因病、因人、因地从而准确、有效地调整患者气血,协调脏腑阴阳,在特定的时间点杀灭癌细胞,恢复患者气血运行的正常规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材料二】

人体内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和机体的反应,往往受到机体节律的影响。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用药,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根据疾病的昼夜节律性波动,设计出合理的给药方案,选择最佳时刻用药,才能得到最佳疗效,从而避免某些药物因持续高浓度而产生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因此,掌握正确的用药理念,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就成为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要素之一,也是患者用药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比如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创制并获诺贝尔奖的新药青蒿素,作为抵抗疟疾的特效药,救治了数以亿计疟疾患者的生命。但用药方法,就很有讲究。青蒿素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的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干扰疟原虫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血药浓度达高峰,4小时后下降一半,72小时血中仅含微量。由于青蒿素在体内代谢迅速,排泄较快,代谢物24小时可排出84%,所以必须连续用药,才能保证药效,达到治愈目的。

就日常生活来说,像铝碳酸镁这样的护胃药,服用后会中和胃酸,还能给胃部形成一层保护膜,应尽量选择在饭前吃,这样就能起到减少食物对胃的伤害。又如抗生素(如头孢类、霉素类、沙星类等)药物,主要用于对抗细菌导致的炎症,进食食物可能会影响身体对它们的吸收,所以最好在饭前吃。此外,一部分降糖药物应该放在饭前服用,比如磺脲类药物,因为它们主要是通过胰岛的某一类细胞发挥作用,所以应该在饭前吃,等到食物里的糖被分解吸收的时候,药物正好发挥效用。而那些缓解消化不良症状的助消化药品,如复方消化酶,这样的药物应该在饭后马上吃,药物与食物可以同时到达胃部,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有关研究表明,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有昼夜节律性,在午夜至清晨之间合成最旺盛,所以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等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物,最好在每日睡前服用。有些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因作用于前庭神经中枢,服用后容易瞌睡、疲惫,最好在晚上服用。对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一般都是下午血压升高,晚间降低,清晨又出现一个小高峰,如果治疗药物浓度在血压相对较高时处于峰值,就能显著降低发作率,所以高血压药物早晨服用疗效更好。

总之,药物的吸收与药效的发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实际生活中应重视遵医嘱服药,同时也要依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和药物作用的时辰节律,科学选择最佳用药时刻。对医生来说,正确地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不仅能提高临床疗效,还可以节约经济、人力成本,使临床用药更加有效,既安全,又经济合理。

1. 下列对材料一“子午流注”理论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属于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历史悠久。

B. 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一脉相承。

C. 符合现代人体“生物钟”的科学认识。

D. 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符合“子午流注”理论的一项是

A. 一天之中,人的气血运行有序地循环流转。

B. 午时阳气旺盛,适合滋阴补血、镇静安神。

C. 寅时肺经旺盛,因而肺病的症状往往加重。

D. 急症的解表药物,以午前时间给药为最佳。

3.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子午流注理论已经被现代医学验证。

B. 用药时间必须与人体气血运行协调。

C. 子午流注理论特别注重阴阳的区分。

D. 子午流注的理论可以用来根治癌症。

4.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式微”意思是衰落、衰微,该词源于《诗·邶风》中《式微》一诗。

B. “药半功倍”与成语“事半功倍”异曲同工,“功”都指功效、成效。

C. “阳长”“阴长”中的“长”,都读“zhǎnɡ”,意思同“消长”的“长”。

D. “扶正祛邪”的“祛”也可以写成“去”,二者读音、用法完全相同。

5. 根据材料二的“用药理念”,下列服药方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依据人体的反应节律

B. 依据药物毒性的大小

C. 依据药物对人的影响

D. 依据医生的嘱咐服药

6.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人体对青蒿素的代谢快,因此须连续给药。

B. 铝碳酸镁在胃中形成保护膜,不利于消化。

C. 抗生素主要作用是杀菌,应该在饭前服药。

D. 消化酶能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应饭后即服。

7. 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回答下面问题。

王奶奶今年八十多岁了,独自一人居住,周日晚上感觉头昏眼花,恶心眩晕,血压升高。你陪着她去医院看病,医生给开了下面两种药,口头交代了服药时间,叮嘱按时服药。

苯磺酸氨氯地平(降压药)    1次1片(5mg)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  1次1粒(5mg)

现在,请你想出一个恰当的办法,以便你离开后,奶奶自己能正确服药。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 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哀公命席,问于孔子,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取材于《礼记》)

注释:①齐难(zhāi nǎn):庄重恭敬的意思。②和:舒适。③沮:恐吓。④干橹:盾牌。

(二)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死以有待也              爱:吝惜

B. 儒有之以货财              委:推托

C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        得过:能够拜访

D. 君子死而冠不免              不免:不可避免

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君用孔悝             而望幸

B. 自立有如此者         孰能讥之乎

C. 恭敬,可以执勇       险远,则至者少

D. 闻而驰往             及其所既倦

10. 材料(一)中谈到儒者“言必先信”,下列语句与之不符的一项是

A.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B.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论语•公冶长》

C.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D.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论语•阳货》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哀公特别设置宴会,招待孔子,并向孔子询问一个真正的儒者应该具有的品德,表现鲁哀公对孔子的尊重。

B. 孔子教导子路,要管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以身作则,才能让百姓辛勤工作;认为义比勇更为重要,如果有勇无义,那么君子作乱,小人为盗。

C. 孔子不赞赏子路的有勇无谋,曾指出“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并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所以孔子听说卫国发生内乱料定子路必死。

D. 卫国宫廷发生内乱,子路本来已经躲过一劫,其时子羔还告诫子路“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但子路还是挺身而出,最后舍生取义,忠勇可嘉。

12.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②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13. 根据材料(一)(二),完成下面小题。

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子路之死的看法?

14.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阅读下列《论语》中的章句,回答问题。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根据以上章句内容,分条概括学习应该具有怎样的态度。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妙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①鲁山:县名,今属河南,境内有同名的山。②惬:恰当,相合。③何许:何处。

15. 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中“野情”,是指诗人面对自然山野独有会心而产生的情趣。

B. 诗人对鲁山山中的气候物种、幽居人家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C. 诗人笔下的鲁山,山势高低起伏,错综变化,颇有曲径通幽的妙处。

D. 本诗融情于景,在充满情趣的描写中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16. 本诗第四联以“云外一声鸡”越发衬托出山野的宁静。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种“以动衬静”的写法一项是

A. 青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杜甫《题张氏幽居》)

B.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

C.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白居易《晚秋夜》)

D.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

17. 元代诗评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谈到这首诗时说:“……‘熊’‘鹿’一联,人皆称其工,然前联尤幽而有味。”在方回看来,第二联比第三联写得有味道。你更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_________________。”

(3)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__________。

(4)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于九土之城郭。

(5)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__________________,列坐其次。

(6)______________,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寒梅未著仍渗芳

①梅岭古道上铺满了碎石,那是从山里就地取材挖来铺设上去的。梅岭古道还没开通前,由岭南通往中原,靠的是“庾岭未开,南北通衢也”的另一条位于乌迳新田村的古道。其间,新田村古道“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非常热闹繁华。

②走进南雄乌迳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新田村,仿佛感到时间是凝固的,但分明有种难以言说的气息在散发,从时间捆绑的绳索中挣脱出来。我在一片土黄的颜色诱惑下,穿过狭窄的巷道,感受着时光的老去,有东西埋藏在这里,并没有【甲】(淹没/湮灭),它藏在那些用红黄的泥土砌成的倾的墙体中,藏在疯长的野草掩盖的野径上。

③在一处祠堂高悬的匾额上,见到“祖德重光”几个字。这座祠堂的房顶不是岭南比较多见的大耳房檐,而是状如官帽;从这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褪色的香案,冷寂的残灰,由于没有人打扫,新田村的祠堂变得冷清,有几座祠堂祖先的牌位还供奉在那儿。估计只有到了节日祭祀,这些祠堂才会重新热闹起来,打破往日的沉寂。青砖砌成的祠堂院墙,泛着苍黑的光泽。祠堂的建筑风格与簇拥在祠堂周围的泥土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一片村舍的土黄是如此的耀目,它沉稳地烘托起祠堂的辉煌,突显了祠堂在乡村中所具有的中心地位。

④那些泥坯砌成的房舍,是岭南粤北乡村基本的建筑式样,它的来源并不费功夫。中原迁徙过来的人,从落地生根那天起,他们就与这红黄的泥土产生了亲和力,从挖出的第一土开始,那些泥团与他们的汗水相互搅和,经过无数次的翻滚揉搓,再掺杂进禾秆草梗加以固形。阳光晾晒后,一块块垒筑起来。住在里头能嗅到泥的气息、草的芬芳。这些泥坯房总是带着烟火的味道,因为它所要承担的是起居饮食,生儿育女。而祠堂是属于精神的,是每一个迁徙者魂灵所系的居所,是精神依存的地方。祠堂很自然就有了一份庄重与典雅。

⑤夕阳荒草,整座村子显得寥落,祠堂的烟火也冷寂多时。祠堂维着宗族的根,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存在,哪怕再破败,它依然延续着香火。哪怕游子迁徙到远方,总有安家的地方。有家了,祠堂就屹立在那儿,那是一个宗族的魂灵所在,香火的冷寂与有无,不是重要的,它始终在那些后人心中燃点,毁掉了又重建。

⑥梅岭上的秋天,绿薄了,但繁密的树丛还没有层林尽染的秋深气象。城楼上“岭南第一关”几个大字赫然在目。那就是梅关了。苍黑的城砖,写实般见证着岁月和人世的浮沉。自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修筑梅岭古道以来,走过古老的城门下,踏上这崎岖古道的,就有六祖惠能、韩愈、苏东坡、汤显祖;但是更多从梅关走过的,是囚徒、贬谪的官员、失意的文人、天涯的倦客、被迫流落他乡的迁徙者。

⑦山石凹凸不平,我想象着那些迁徙者穿过梅关的城楼,流落到岭南各地的身影,他们逝去的足音,已无法寻觅。我如今踩着那些迁徙者曾经走过的足迹,顿时感到脚下的石头仿佛变得柔软,它仿佛让你的指尖触摸到一页尘封已久的隐秘的历史

⑧梅岭古道作为一条南迁之路,它打通的不仅是一条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实际上也打通了一条文明的根脉,中原文化通过这里与岭南文化相融合。张九龄奉旨历经两年艰辛修建的梅岭古道,后来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而与梅岭古道相连的珠玑巷也逐渐【乙】(演变/蜕变)为古道上最重要的商业重镇。

⑨二百年间,由梅岭古道穿过梅关,再由珠玑巷南迁岭南,有记载的迁徙就达一百三十多次,其中大规模的南迁有两次:第一次南迁,是为逃避金兵的杀戮而南迁,发生在北宋末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史称“靖康之耻”的前后;第二次南迁,是南宋灭亡前后,为逃避元兵追杀而迁。

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何况依靠珠江水系的出海口,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那更是向海洋文明张开了怀抱。文化是需要交流的,而梅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与海外相连,这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由于族群的大迁徙,那些不得不离开故土的人,以开拓者的姿态,来到岭南,先在梅岭下的珠玑巷落脚。以梅关为界,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风俗文化及地理环境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还有四邑侨乡的华侨文化,这几大文化,随着那些不同姓氏的族群的迁徙,以珠玑巷为根据地,逐渐散布于岭南各地,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传播至海外。

现在是秋天,梅岭上难觅梅花的影踪,但经冬终要绽放的梅花,总会把一段香,留在寒冬的枝条上。那在霜雪中盛开的寒梅,目送着那些从古道走过并远去的迁徙之人。古道虽然发出过带枷囚徒镣铐刺耳的悲鸣,难免带着悲情,但也留下了像六祖慧能、韩愈和苏轼等衣袂飘飘的身影。经过历代重修的梅岭古道,山石坚硬,好像要让我们感受那些迁徙者如梅花一样傲立寒冬的坚定和意志。我们虽然看不到梅花的姿影,但它不灭的香魂,仿佛早就驻留在这梅岭古道,这时候我仿佛嗅到了夹杂在梅岭山野上仍没有散尽的梅花的香气,那幽香中恐怕也渗入了迁徙者的汗水。

(取材于杜璞君同名散文)

注:梅岭,即大庾岭,因岭上多植梅树而得名。

19. 文中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倾tuíB. 维C. 一土(póuD. 泥

20. 依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湮灭  演变B. 淹没  蜕变

C. 淹没  演变D. 湮灭  蜕变

2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写梅岭古道和新田村古道,后文分述新田村现状及梅岭古道历史与文化影响

B. 新田村沉淀了历代迁徙者不断迁徙的历史,具有厚重感,给人以时间凝固的感觉。

C. 第⑦段画线句,含蓄表达了千百年的迁徙史也是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史的深刻蕴意。

D. 第段,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虚实结合,富有画面感,意蕴深远。

22. 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乌迳新田村的“祠堂”?请简要分析。

23.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

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

24. 结合全文,请你简要谈谈对题目“寒梅未著仍渗芳”的理解。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200字。

①抗疫时期,人们都在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生命安全挥洒汗水,付出心血。请从下面图画中任选一幅加以描绘。要求:以人物为中心,描写细致,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②一部好作品往往具有艺术之美、人性之光、思想之力。请从《论语》《边城》《红楼梦》中任选一部,从上述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该部作品的认识。要求:符合原著内容,自圆其说。

26.作文

“危机”通常是指特别困难的关头。如果我们把这个词拆开来,就有新的理解:“危”是危难,“机”是机会,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而没有把握住机,将会陷入危中。对“危和机”这一话题,你有怎样的认识,请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700字。


2020北京陈经纶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答案】1. D    2. A    3. D    4. D    5. B    6. B    

7. 分别用白纸和黑纸,包上白天(早晨)吃的降压药和晚上(夜里)吃的西比灵,告诉奶奶白天吃白的,晚上吃黑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今天,子午流注理论尽管式微,但在中医临床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含义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概念的把握要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B项,“午时阳气旺盛,适合滋阴补血、镇静安神”分析错误,根据文本内容,应该是“午时阳气旺盛,适合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C项,“寅时肺经旺盛,因而肺病的症状往往加重”分析错误,原文中说“寅时肺经旺,有肺病的,如剧咳、哮喘,寅时给药比白天服药效果好。”D项,“急症的解表药物,以午前时间给药为最佳”分析错误,原文中说“服用解表药时如病情不是急症,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给药”。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子午流注的理论可以用来根治癌症”说法缺少根据,原文中只是说“利用了这样的理念”“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含义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概念的把握要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D项,“‘扶正祛邪’的‘祛’也可以写成‘去’,二者读音、用法完全相同”分析错误,“祛”与“去”不但读音不同,用法也存在很大差别,二者不能等同。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的,找到答题关键区域,抓住与选项有关的语句,将选项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B项,“依据药物毒性的大小”错误,原文是“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用药,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根据疾病的昼夜节律性波动,设计出合理的给药方案,选择最佳时刻用药,才能得到最佳疗效,从而避免某些药物因持续高浓度而产生耐受性及不良反应”,这表明,这种方式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而是用的。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项,“铝碳酸镁在胃中形成保护膜,不利于消化”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像铝碳酸镁这样的护胃药,服用后会中和胃酸,还能给胃部形成一层保护膜,应尽量选择在饭前吃,这样就能起到减少食物对胃的伤害”。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结合“治疗药物浓度在血压相对较高时处于峰值,就能显著降低发作率,所以高血压药物早晨服用疗效更好”可知,高血压病室需要分早上和晚上服用的,在具体表达的时候,设计适当、合理即可,能恰当分清服药时间、种类。

【点睛】纵观全篇把握主旨解题方法: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 24分。

【答案】8. A    9. C    10. B    11. A    

12. ①即使国家有残暴的统治,儒者也不会改变坚守的道义。

②自从我有了仲由,恶言恶语的话就再也听不到了。    

13. 示例一:对子路之死表示赞扬。根据材料(二),子路实际上是死于国家内乱,本来子路有机会逃生,但子路拒绝逃生,甘愿为国家而死。这体现了子路为国尽忠的大无畏精神。子路之死,说明子路把忠信当作高于生命的品质,把礼仪当作高于生命的德行,在死亡面前,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子路可谓是真儒者!

示例二:不赞扬子路之死。国家发生内乱,子路没有逃走,确实体现了为国尽忠的大无畏精神。但是,子路有勇无谋,逞一时的英雄,无谓地牺牲自己的生命,违反了儒者吝惜死亡、保养身体以求有所作为的德行,于公于私也没有取得任何实际的益处。所以,子路之死没有任何价值,完全就是逞一时之气的鲁莽行为。    

14. ①以学习为乐,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情。②不厌烦,不放弃,学习不能半途而废。③以人为师,学会向别人学习。④勤奋好学,不耻下问,谦虚求教。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项,“爱其死以有待也”的意思是吝惜自己的死亡来等待时机。其中,爱:吝惜。

B项,“儒有委之以货财”的意思是把货物钱财交付给儒者。其中,委:委托,交付。

C项,“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的意思是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南子。其中,得过:曾经得罪过。

D项,“君子死而冠不免”的意思是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其中,不免:不脱掉(帽子)。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项,“君焉用孔悝”的意思是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其中,焉:疑问代词,多用于反问,哪里,怎么。

“而望幸焉”的意思是盼望着皇帝来临。其中,焉:文言助词,表示肯定的语气。

B项,“其自立有如此者”的意思是儒者立身处世就像这样。其中,其:代词,代指儒者。       

“其孰能讥之乎”的意思是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其中,其: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C项,“恭以敬,可以执勇”的意思是恭谨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其中,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

“险以远,则至者少”的意思是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其中,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          

D项,“闻之而驰往”的意思是(子路) 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其中,之:代词,代指这个消息。       

“及其所之既倦”的意思是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其中,之:动词,往,到达。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准确理解文言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先翻译文言句子,再对文言句子的内容进行准确理解。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字字对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言必先信”的意思是讲话一定以诚信为先,强调“诚信”。

A项,“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意思是同朋友交往时,说话要讲诚信,强调“诚信”。

B项,“老者安之,朋友信之”的意思是对于年老的,使他得到安乐;对于朋友,就信任他,强调“信任”。

C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能行,强调“诚信”。

D项,“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的意思是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强调“诚信”。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表现鲁哀公对孔子的尊重”错误,鲁哀公特别设置宴会,招待孔子,并向孔子询问一个真正的儒者应该具有的品德,表现鲁哀公对真正的儒者的尊重。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①翻译时注意得分点:“虽”,即使;“暴政”,残暴的统治;“更”,改变;“其所”,一个合适的或指定的位置,引申为坚守的道义;“虽有暴政,不更其所”,省略句,正常语序是“虽(国家)有暴政,(儒者)不更其所”。

②翻译时注意得分点:“自”,自从;“恶言”,无礼、中伤的言语;“闻”,听到;“恶言不闻于耳”,成语,意思是对于坏话、诽谤的话根本不予理睬。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答题注意观点+原文例证的方式。

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语句,谈谈对材料二中子路之死的看法。根据材料二,可知子路实际上是死于卫国国家内乱。在内乱中,子路本来有机会逃走,但子路毅然决然为国家而死,舍生取义,忠勇可嘉。根据材料一孔子对儒者德行的总结,儒者把忠信作为盔甲,把礼义作为盾牌,面对死亡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子路之死正是体现了儒者的忠诚和道义,更是体现了儒者在死亡面前,不改操守的品行。但是,材料一中孔子又告诉我们儒者吝惜自己的死亡来等待时机,保养自己的身体来有所作为。材料二中子路为了国家大义,不做深入思考,无谓地牺牲自己的生命,于公于私没有一点益处,又违反了儒者吝惜死亡、保养身体以求有所作为的德行。所以,对于子路之死,考生可以表示赞扬,也可以表示反对,只要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语句,言之成理即可。

【14题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分析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题目要求根据题目提供的章句内容,分条概括学习应该具有怎样的态度。题目提供的章句都出自《论语》,集中表达了孔子对学习的看法。概括学习应该具有怎样的态度,要注重把握孔子的话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这句话强调以学习为乐趣的重要性,意在告诉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乐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的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这句话强调学习不觉得厌烦,意在告诫我们不能把学习当作厌烦的事情。“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的意思是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这句话告诫我们学习不能给自己找借口,以致半途而废。“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意思是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指孔子),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这句话强调孔子发愤用功学习,忘记了吃饭、忧虑和年老,告诉我们发愤学习到了一定地步,就会达到忘乎所以的境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是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见贤思齐,学习别人好的方面,改正自己不好的方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这句话强调学习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谦虚谨慎。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分条概括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

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参考译文:

(一)

鲁哀公命令人铺设席位,向孔子询问,说:“冒昧地问您,儒者的德行有哪些?”孔子回答道:“儒者有如筵席上的珍宝来等待诸侯聘用,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怀藏忠诚和诚信来等待被举荐,努力去做事来等待被启用。儒者立身处世就像这样。儒者有庄重敬畏的行为,他们坐下站起都很恭敬;讲话一定以诚信为先,行为一定公正不偏;在道路上不争走平路的好处,冬天夏天不与人争暖和凉快的舒适;吝惜自己的死亡来等待时机,保养自己的身体来有所作为。儒者在修养方面的准备就像这样。把货物钱财交付给儒者,用声色嗜好使他沉溺,他见到利益不会放弃自己的道义;用众人胁迫他,用武器恐吓他,面对死亡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儒者独特的志向和操守就像这样。儒者有把忠信作为盔甲,把礼义作为盾牌;尊奉仁义做事,怀有道义交往;即使国家有残暴的统治,儒者也不会改变坚守的道义。”

(二)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说:“子路可以说是人臣了吗?”孔子回答说:“可以说是备位充数的臣子了。”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可是,我告诉你:恭谨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清正,就可以使大家亲近;恭谨清正而社会安静,就可以用来报效上司了。”

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子羔终于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他的死讯。所以孔子说:“自从我有了仲由,恶言恶语的话再也听不到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答案】15. B    16. C    

17. 示例一:更喜欢第二联。“妙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写山峰奇异,各不相同;山路幽深,令人迷失。这两句诗表现出山中景物多变的特点,给人以梦幻之感。面对此景,“独行”的快感便油然而生,正符合诗人偏好“野情”的心理与趣味。

示例二:更喜欢第三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写山中兽类戏耍、饮食。“霜落”才见“熊升树”,“林空”才得“鹿饮溪”,这两句诗不仅符合事理,而且将山中生物的活动表现得自由、安详,令人陶醉。

【解析】

【15题详解】

B项,“细致入微的描写”错误,诗人没有对鲁山山中的气候物种、幽居人家做细致入微的描写。

故选B。

【16题详解】

A项,“青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选自杜甫《题张氏幽居》,意思是“春日的山中独处无伴,因而特意把您访求,丁丁的伐木声使山谷更显清幽”。其中,“伐木丁丁山更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丁丁的伐木声衬托幽静的山,显得山越发幽静了。

B项,“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选自苏舜钦《夏意》,意思是“中午时分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午睡醒来,耳边传来一阵阵黄莺的啼叫声”,这两句诗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不时传来的断续莺声来反衬梦醒后宁谧恬静的环境。

C项,“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选自白居易《晚秋夜》,意思是“塞外飞鸿感到晚秋已尽,急速的由北向南飞去;邻居的鸡啼推迟因为它知道昼短夜长”,这两句诗用“塞鸿”和“邻鸡”的变化侧面表现晚秋深夜的寒冷,把诗情深化到一个更新的境界。

D项,“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选自赵嘏《长安秋望》,意思是“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其中,“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这两句诗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动态的景物衬托“人倚楼”的静态描写,颇见匠心。

故选C。

【17题详解】


题目要求我们回答更喜欢第二联还是第三联,并说明其中的原因。作答时,不要求比较两联诗句,只要能分析出所选一联的特点、妙处即可。第二联“妙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继首联之后,进一步写“山行”。“妙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妙峰”之“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说“妙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的“妙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单是点题。“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而且以小景见大景,进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复低”的境界。山径幽深,容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第三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鹿”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遮断视线,“山行”者很难看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此联就可以说是“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而且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熊升树”、“鹿饮溪”而未受到任何惊扰,见得除“幽径”的“独行”者而外,四野无人,一片幽寂;而“独行”者看了。“熊升树”,又看“鹿饮溪”,其心情之闲静愉悦,也见于言外。从章法上看,这一联不仅紧承上句的“幽”、“独”而来,而且对首句“适与野情惬”作了更充分的表现。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答案】    (1).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 异乎三子者之撰    (3). 不矜名节    (4). 多于周身之帛缕    (5). 直栏横槛    (6). 引以为流觞曲水    (7). 虽趣舍万殊    (8). 不知老之将至    (9). 三顾频烦天下计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答案】19. B    20. A    21. D    

22. ①“祠堂”从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体现了迁徙之人对中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②“祠堂”是宗族延续的象征,是迁徙之人精神依存的地方。③为后文写梅岭古道在地理和文化上沟通中原与岭南的内容铺垫。    

23. ①梅岭古道将中原文化与岭南风俗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②梅岭古道让古老的中华文明与海洋文明沟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24. ①梅岭古道上,深秋尚未开放的梅花,终将会不畏严寒在冬天继开、爵香。②迁徙者如梅花一样,面对苦难艰辛仍意志坚定的精神。③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如梅香一样,动人心灵,影响深远。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播者的崇敬与赞叹。

【解析】

【19题详解】

B项,“维系”中的“系”应读“”。

故选B。

【20题详解】

【甲】处,“淹没”指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湮灭”指埋没、清除。文中【甲】处内容没涉及到水,“淹没”不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甲】处应该选择“湮灭”。

【乙】处,“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蜕变”指人物或者事情发生质变。根据【乙】处后文“为古道上最重要的商业重镇”,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历史发展,“演变”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乙】处应该选择“演变”。

故选A。

【21题详解】

D项,有两处错误,一是“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错误,第段中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二是“富有画面感”错误,第段内容只是陈述事实,没有画面感。

故选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